去年,戛纳电影节由于疫情原因未能举办。如今,一位杰出的评审团主席将陪伴电影节踏入一个全新的十年:他不仅是当代最杰出的导演之一,还是一名编剧、演员、剪辑师兼制片人。30年来,斯派克·李始终是一名不知疲惫的斗士。他用老道的视角审视和挑战自己的时代,并通过现代的方式加以展示,同时不乏轻松和娱乐。
“刚刚过去的这段时间充满不确定性,但斯派克·李一直鼓励着我们。这份支持终于变得更加具体,他是能够审视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最强有力的人物”,戛纳电影节主席Pierre Lescure强调道。“他对电影的热忱和激情转化成一种激励我们的能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准备这个万众期待已久的电影节。节日将会是盛大的,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电影节总代表Thierry Frémaux如是说。
在2021年7月6日至17日的12天内,十字大道将欢庆艺术、创作和重逢,大家对此已等待良久。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评审委员会负责观看海量影片并选片,众多美妙的电影惊喜正等待观众发现。官方评选单元的作品和评审团成员将在六月初揭晓。斯派克·李将在其评审团的陪伴下,于7月17日周六公布金棕榈奖的得主。
斯派克·李个人简介
谢尔顿·杰克逊·李(Shelton Jackson Lee)于1957年出生于亚特兰大,并在布鲁克林长大。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作者,因为他几乎只拍摄自己撰写的剧本。这位在美国影坛特立独行的导演在从业之初便旗帜鲜明地秀出了自己的个性:敏感或大胆的题材、优秀的拍摄技巧、机智的对话、合理分明的叙事节奏和相得益彰的电影原音,共同构成其特色之所在。
自1986年执导处女作《稳操胜券》(She’s Gotta Have It)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内,他以充满激情的多样题材打造出了自己的电影世界。通过这部酷似社会纪录片的爱情小品,这位充满创意的导演成功地树立起自己的先锋风格。他以纽约都市文化为依托,通过在1989年执导的长片《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以及2年后的《丛林热》(Jungle Fever)成功闯入戛纳电影节,并以敏锐的视角和辛辣的讽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透过他的黑框眼镜,斯派克·李用坚定的目光审视着时代的挑战,如大男子主义和群生天性(《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黑人群体在媒体中的形象(The Very Black Show)或道德的沦丧(《她恨我》(She Hate Me))。虽然他讲述的故事均扎根于美国本土,却能让其理念超越国境,传递宽容、友爱(《登上巴士》(Get on the Bus))和宽恕(《单挑》(He Got Game))。不论是传记电影(《黑潮》(Malcom X))、诗歌体作品(《第25小时》(25th Hour))还是传统的好莱坞式惊悚片(《局内人》(Inside Man)),不论是虚构故事还是纪录片(《四个小女孩》(4 Little Girls)、《Katrina》),斯派克·李都能淋漓展示其才华。
他就像一个不会变老的少年,永远也不会脱下自己的球鞋和球帽,狡黠、好动、健谈、叛逆,有时会气愤填膺,但始终放眼当下。
斯派克·李以其先锋精神,为Ryan Coogler(《黑豹》(Black Panther))、Jordan Peele(《逃出绝命镇》(Get Out))、Barry Jenkins(《月光男孩》(Moonlight))或 Ava DuVernay (《塞尔玛》(Selma))等新一代美籍非裔导演开辟出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