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AN-PIERRE GARCIA*
![]() |
《Borom Sarret》, 导演 Sembène Ousmane, 1963年 |
非洲电影的开山之作应属由塞内加尔导演乌斯曼•塞姆班(Sembène Ousmane)于1963年拍摄的影片《Borom Sarett》。尽管在非洲大陆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由苏丹导演Gadalla Gubara创作的纪录片《Song of Karthoum 》(1950年),但是乌斯曼•塞姆班被公认为是非洲电影的鼻祖与“守护神”。《Borom Sarett》一片讲述了一个赶大车的人在新政府的苛政之下艰难度日的真实故事,从达喀尔贫困人群的立场出发,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这部短片唤醒了公众意识,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发人深省,并对此后在非洲大陆上成长起来的几代电影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
Gadalla Gubara, 2007年 © Nadja Korinth | Gadalla Gubara执导的《Song of Khartoum》, 1950年 |
唤醒公众意识的电影人
![]() |
Sembène Ousmane的电影课, 2005年 |
对于乌斯曼•塞姆班这位“非洲电影之父”来说,只有在民众重新拾回自尊之后,政治上的独立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但是,当时的政府一直实行“愚民”政策,从语言、宗教、学校、警察系统等各方面压制普通民众,抹杀其自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电影可以通过画面,忠实再现非洲大陆各国民众的真实面貌,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来唤醒公众意识。乌斯曼•塞姆班在2005年戛纳电影节的“电影课”上指出:“我深切地感受到“发现与探索”非洲的必要性,而且不仅限于塞内加尔,而是应包括整个非洲大陆。(……)我意识到如果想切实地触动我的国民,就必须要学会拍摄电影,因为即使是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看懂一部影片,而只有少数精英阶层的人才能读懂一部文学作品”。乌斯曼•塞姆班由此奠定了其电影的美学风格(非常近似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并从整个非洲着眼,发展电影事业,旨在以唤醒公民意识为己任,拍摄具有独立精神的非洲电影,对抗以单纯的娱乐和进行精神奴役为目的的殖民式电影。”
在最初的十年间(即1964年至1974年),近二十部影片脱颖而出。这些影片或是讲述非洲的殖民史和解放运动,或是反映独立后非洲国家的恢复历程以及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官僚主义、新贵勾结等)。多部优秀影片描述了殖民史给非洲带来的种种创伤,其中包括Oumarou Ganda执导的影片《Cabascabo》(1968年,尼日利亚)、Sarah Maldoror的影片《Monagambee》(1968年,安哥拉)、Michael Raeburn的影片《Rhodesia Countdown 》(1969年,罗德西亚,即现在的津巴布韦),乌斯曼•塞姆班的影片《Emitaï》(1971年)以及Nana Mahomo 的影片《La Dernière tombe à Dimbaza》(1974年,南非)。
![]() | ![]() | ![]() |
《Cabascabo》, 1968年 | 《Emitaï》, 1971年 | 《Concerto pour un exil》, 1968年 |
此为,还有一些作品反映欧洲大都会与非洲国家首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Désiré Écaré的两部影片《Concerto pour un exil 》和《À nous deux France》(分别摄于1968年和1970年,科特迪瓦)、Djibril Diop-Mambéty的影片《Badou Boy 》(1970年,塞内加尔)。 乌斯曼•塞姆班的影片《La Noire de... 》则突出表现了非洲移民迷失自我的困惑(1966年)。他的另两部影片《Le Mandat 》(1968年)和《Xala》(1974年)讲述了非洲民众对抗新当权者、反对贪污腐败的故事。
![]() | |
《La Noire de...》, 导演 Sembène Ousmane, 1966年 |
重塑历史,寻回自我。
1975年,在彻底挣脱了殖民枷锁之后,非洲电影正式登上世界舞台。从1975年至1985年,共有九部电影入选戛纳电影节。这些影片在重现非洲现状的同时,不断自省,深入思考在社会变革时期,应如何对待本国文化传统这个严肃的话题。这九部影片包括:Mahama Johnson Traoré执导的影片《Njangaan》(1975,塞内加尔)、Hailé Gerima的影片《La Moisson de 3 000 ans 》 (1976年,埃塞尔比亚)、乌斯曼•塞姆班的影片《Ceddo》(1977年)、Ababacar Samb的影片《Jom》(1981,塞内加尔)以及 Souleymane Cissé的影片《Finyé》(1982,马里)等。这个时期的优秀影片虽然风格迥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线,即在过去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描绘(某个城市或村庄中)一个群体的特质,在这里,个体只存在于集体之中,彼此分享着共同的命运。这些电影以讲述宗教传说与创世神话的方式,讲述了各国普通民众的故事。
《Jom》, Ababacar Samb, 1981年
![]() |
《Finyé》, 导演 Souleymane Cissé, 1982年 |
乌斯曼•塞姆班从未称颂过某位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他在影片《Emitaï》(1971年)和《Ceddo》(1977年)中突出的是人民的“抵抗精神”。Ababacar Samb也同样没有赞扬过某位大人物,而是宣扬了“Jom”,即荣誉至上的精神。总之,在见证历史的非洲电影中,不存在西方电影中常见的英雄人物。这一点令(西方)人颇不适应。再加上与西方的制作与销售模式格格不入,非洲电影一时难以征服欧洲观众,像Djibril Diop Mambéty执导的影片《Touki Bouki 》(1973年)或《Finyé》(1982年)等这样的历史巨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处于电影世界的边缘地带。
当时,非洲电影尚未走出低谷,还未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承认。这个时期的电影人主要致力于为非洲电影创造文化空间,使其逐步为人所知,并确定其主导风格,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非洲电影走出非洲、征服世界的重任最终在八十年代得以完成。
《Touki Bouki》, 导演 Djibril Diop Mambéty, 1973年
1987年:《Yeelen》(光之翼)
![]() | ![]() |
Souleymane Cissé | Idrissa Ouedraogo |
非洲电影业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87年。这一年,马里导演Souleymane Cissé拍摄的影片《Yeelen》(光之翼)入选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此外,布吉纳法索导演Idrissa Ouedraogo的影片《Yam Daabo》(选择)也同时入选“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 ”(影评周)单元。《Yeelen》是第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奖项角逐的黑非洲影片,充分体现出非洲电影的特色。片中讲述了主人公如何受到启蒙,走上领悟之旅,以达到掌控周边自然力量的境界。此后,多部参加国际性电影节、尤其是戛纳电影节的影片都多少承袭了本片的主体构架,其中包括Raymond Rajaonarivelo的影片《Tabataba》(1988年,马达加斯加)和Idrissa Ouedraogo的影片《Yaaba》(1988年,布吉纳法索)。这两部影片曾入选“la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单元。1990年,Idrissa Ouedraogo这位多产的导演携影片《Tilaï》重返戛纳,参加正式竞赛单元的角逐。
《光之翼》, 导演Souleymane Cissé, 1987年
《Tilaï》 , 导演 Idrissa Ouedraogo, 1990年
1991年,非洲电影更是全力进军戛纳,引起一片轰动。一些记者甚至称这一年的电影节为“黑非洲的戛纳电影节”。人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四部非洲长片齐聚戛纳。入选“Un Certain Regard”单元的影片为Adama Drabo执导的《Ta Dona》(马里)、Bassek Ba Kobhio的影片《Sango Malo》(喀麦隆)以及Drissa Touré的影片《Laada》(布吉纳法索),而Pierre Yaméogo的影片《Laafi》(布吉纳法索)则在“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单元大放异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非洲电影的多产时期。1992年,Djibril Diop Mambéty的佳作《Hyènes》入选戛纳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该片成功地改编自Friedrich Dürrenmatt的影片《Retour de la vieille dame》。同年,非洲小国几内亚比索也出现在戛纳电影节上。该国导演Flora Gomes的影片《Les Yeux bleus de Yonta》入选“Un Certain Regard”单元。同时入选这一单元的还有毛里塔尼亚影片《Octobre》。其导演是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Abderrahmane Sissako。
![]() | ![]() | ![]() |
《Hyènes》, 1992 | 《Les Yeux bleus de Yonta》, 1992 | 《Octobre》, 1993 |
人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电影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电影主题丰富有力,而且众多非洲导演以全新的方式展现电影空间布局,营造声乐氛围,设计出简洁而精致的布景创意,为许多苦苦思索、力求突破的电影人带来诸多灵感。除电影主题的新颖之外,非洲电影中曾被视为另类而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体现其勃勃生机的独到之处。同时,非洲电影人的创新能力源源不绝。他们从本土口耳相传的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将其转化为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或悲怆,或幽默,如谚语格言般含蓄微妙。法国已故制片人Jacques Le Glou曾提到1991年的非洲电影拥有“自己美丽的五月”。有些人认为非洲电影终于开始腾飞,但他们却忘记非洲电影人在资金上非常拮据,缺乏独立性,需要依靠来自北方发达国家的资助。在仔细审视非洲电影的制作规律之后,就不难发现非洲国家每年拍摄的电影数量会相差甚远,而且有一定的周期性。一切均取决于欧洲国家或专业机构的支持政策及其资助力度。仅以最近这二十年为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与中期,由于外界资助不仅数额可观,而且次数较为频繁,同时在地域上的分配也较为均匀,因此在非洲大陆上涌现出大量电影作品。之后,这股制作热潮似乎受到了抑制。
但多位非洲导演还是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佳作频频,其中包括毛里塔尼亚导演Abderrahmane Sissako(《La Vie sur terre》,1998年;《Heremakono》,2002年;《Bamako》,2006年)、乍得导演Mahamat Saleh Haroun(《Abouna》,2002年;《Daratt》,2006年;《Un homme qui crie 》,2011年)、Flora Gomes(《Po di Sangui 》,1996年;《Nha Fala 》,2002年)以及尼日利亚导演Newton Aduaka(《Ezra》,2007年)。2004年,乌斯曼•塞姆班执导了影片《Moolaadé》,为其导演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非洲大陆普遍缺乏电影艺术发展所需的基础与氛围,而且非洲投资人与政客对本土导演和制作人漠不关心,很少予以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经典之作可谓是凤毛麟角的几个特例。全新的数字制作技术能否为非洲电影的振兴带来希望?这一点似乎还很难马上实现。但是,非洲大陆历来总是能让我们大吃一惊,喜出望外!
《Po di Sangui》, 导演 Flora Gomes, 1996年
《Daratt》, 导演 Mahamat Saleh Haroun, 2006年
《Bamako》, 导演 Abderrahmane Sissako, 2006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是Jean Rouch在《Moi, un Noir》(1958年)中“发现”了Oumarou Ganda,并激励他(就像他激励了很多非洲电影人一样)拍摄自己的影片。 Jean Rouch绝非”看非洲人就像昆虫一般“,他懂得如何将这人种学家的价值观和一位老练的导演的审美的要求联系起来。 这是遵循对他人和自己人道主义的重视。
> 下载文章(英文,PDF)
* Jean-Pierre Garcia是《Le Film africain & du Sud》(非洲与南方国家电影)杂志主编
戛纳电影节感谢作者们的自由稿件。